返回上一级

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——耿之矗教授讲座回顾

发布日期: 2022-12-01 打印

2022年11月30日下午,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之矗教授应邀在线上为UIC师生们带来了“形势与政策”大讲堂第五十九讲——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”。本场讲座由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。

李建会教授主持讲座

讲座一开始,耿之矗教授提出几个问题:文化如何定义?文化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力量?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含什么内容?

基于当下大众对以上几个问题存在认识的偏颇与局限,耿之矗教授分别从“文化自身的力量”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”“党史百年文化的创新与创造”“如何落实文化自信”四个方面展开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贡献”主题论述。

耿之矗教授介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价值

首先,耿教授认为,要全面认识文化的定义,不仅要从文学领域、学术研究入手,而且还要看到文化与政治的关系。他引用2014年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“文化自信”概念的表述,认为文化的影响力在于——对外提高中国在世界中的话语对位,赢得世界对中国形象的深度认同;对内作为增进人民凝聚力的深层力量,是培养传统优秀文化与党史百年文化信仰与自信的来源。

接着,耿教授从两个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出发,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。第一个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在于中国近现代进程中面临的危机不仅在于领土主权、政治经济的危机,更是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。耿教授旁征博引,从政治方面的洋务运动,军事方面的北洋水师舰队、八国联军侵华,到文化方面的新文化运动等案例中总结道,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列强侵略的失败,不仅有客观原因,更有旧中国人心涣散的主观原因。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,凝聚了人心,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,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。第二个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来到当下,中国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,中国面临逆全球化运动,贸易壁垒主义等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未来更加需要加强人民内部的凝聚力与认同感,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,而这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以及培养文化自信的意义所在。

文化对中国和平崛起、人民团结幸福有重大作用与影响。耿教授结合传统典籍《易经》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,这是因为文化本身在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处理好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世界的关系,并塑造一定的价值观、世界观与方法论。因此,认识我国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,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,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民本思想,既看到帝王-士大夫统治阶级的话语体系,又要关注百姓阶层丰富的民本遗产。此外,从1921年到现在,党史百年凝结而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,如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抗战精神、两弹一星、大庆精神等形成了坚持真理、坚守理想、践行初心、担当使命的共产党精神,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,同样是构建深度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。

最后,耿教授总结道,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赓续红色血脉,有助于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有效助力并推进国家治理层面如政党、理论、道路、制度的进程与方向,成就人才的全面发展,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文明新形态。


来源:中国语言文化中心

文:范颖琳

图:杨勇

最后更新:2025-10-28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